业财融合的道理财务人员都懂,自从业财融合这个词被行业大佬提出来之后,至今很多企业做得的确不错,但是并不多,小编的粗浅观点以为可以定义“业财融合”就是一个门槛,过去了就是门,没过去就是槛,那么如何把业财进行融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首先企业得有明确的方向,然后实践是摸索、认识、总结以及沉淀。
一、业财融合理解误区
1、只有做到了类似管理会计的岗位,或者财务BP的岗位,甚至更高的职位,才有可能接触到业财融合应用的场景;
2、业财融合只不过是跨出传统财务边界,让财务更多地与业务融合并且工作在一起;
3、业财融合就是将业务和财务数据结合在一起分析,让分析效率更加高效;
4、业财融合就是多参加业务会议,懂业务;
也许还有很多其他的错误观点,上面的几点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OS小编说的可能不对,之所以定义为误区,是因为按照这个思路进行下去,实现业财融合是不太可能高效的,甚至是根本走不通的。
二、业财融合到底是什么?
企业OS小编理解的业财融合只是个门槛,而首先一点就是意识层面的理解,换个关键词切入,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企业的“资源”,我认为企业的资源首先是人员,然后就是资金。那么运营呢,就是如何通过手段,将“资源”利用得更充分,更有效率,产生更多的产出;而反映整体业务运营过程的就是我们平日所接触的数据,数据首先包括业务数据,然后是财务数据。
1、为什么首先是业务数据?
第一,业务数据更加全面,而财务数据是经营反映到核算上的数据,有可能因为某些因素而出现与业务实绩的偏差;
第二,时效性上,业务数据更加及时,而财务数据略滞后。
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更加关注业务数据,部分经营业务数据定期按照财政部准则反映出来就是财务数据。
2、业财融合要更加注重业务数据,怎么做?
(1)结合:将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结合在一起分析;
(2)协同:将数据同运营效率协同起来,也就是不能就数论数;
(3)共享:将协同效率的知识变成管理系统,在不违反保密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共享,让直接经验变成间接经验;
(4)参与:基于上面的3点,更多实践于参与运营的设计、筹划、实施和总结。
三、如何业财融合?
举例说明如何进行业财融合:
举例1:
我们经常做的一个部门财务分析是将某部门的当期以及累计收支及利润数据列示,我们认为这个数据就可以说明这个部门的损益情况;
那么如果数据好,能说明什么,数据不好,又能说明什么?这个问题想过没有?
如果我说这个部门数据好,并非说明经营的就一定好,同意吗?
如果我们将这个部门期初人员按照结构列示,就是将部门所属人员按照级别列示合计数,然后将当期变化列示出来,同时列示累计数,会发现什么?
如果这个部门业绩不好,且人员流动性很高,那么是否可以判别业绩不好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员工流动性高?
如果这个部门业绩好,且人员流动性很高,又能说明什么?想过没有?
如果我们将所有部门的这个人员数据汇总,又能发现公司层面的人员流动性是否出现了问题。进而,人员流动性牵扯的培训体系、招聘体系等问题,就能多少和损益数据联系上了。
举例2:
我们经常抱怨财务是最辛苦的,怎么体现的辛苦呢,就是加班加班再加班;
那么因为什么加班的,我们分析过吗?
假如我们可以将某个经常加班的员工工时分布统计出来,最好是连续多少天的统计。进而,我们统计出来最费时间的工作内容,然后通过这个内容找优化方案。
比如,费用审核岗的原来工作操作是发现一笔报销单不符合规定,就需要找到当事人去联系、确认、修改、再审核,我们发现她白天就干这件事,晚上加班继续干;
总结:业财融合发生在身边的很多场景下,因此我们想要进行业财融合必须改变我们的传统思维模式,多观察,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用逆思考模式最好,想想目前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吗,还有优化的可能吗,平时还要注意多积累,培养自己的业财融合的思维模式,最后就是坚持,在业财融合的道路上砥砺前行。